對不起,從沒有100%完美的原生家庭
文/周沖
那天被朋友拉入一個群。他說,去看看吧,在談原生家庭呢。
進去瞅了一下,稍有點失望。
不像原生家庭討論,像是父母控訴大會,感覺“父母皆禍害”小組的成員都來了,此起彼伏地說,父母這里不好,那里不好,十惡不赦,無一可取。
這種抱團傾訴,我也理解。
畢竟,大家都需要一個出口,來釋放自己的痛苦和委屈。
但是,看到后面,感覺大家好像走偏了。
一個叫夜鶯的女孩說,她目前正在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,月薪才3000元,但早出晚歸,不被人重視,也不被認可,前途茫茫,但她又不愿意去改變。
這種境地,我們都知道,責任大多在自己。
可是,她是怎么說的呢?
她說:“因為我的原生家庭對我打壓太重,以至于我沒有勇氣去面對挑戰(zhàn),不敢有夢想,也不敢去行動……”
這話挺讓人意外的。
因為在一個理性的大人眼中,當一個人已經(jīng)離開了原生家庭,能工作,能賺錢,能自我教育,那么,他就是自己生命的責任人。
生活變成什么樣,除卻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,其余的都在于自己。
后來群里有人問夜鶯:“夜鶯,你今年多大了?”
她答:“26。”
26歲,已經(jīng)成年,沒有人能捆綁你,也沒有人再能控制你,你是自由的。
當你置身于自由中,你就得為自己創(chuàng)造。
創(chuàng)造成就,創(chuàng)造價值感,創(chuàng)造榮耀,創(chuàng)造幸福。
如果你不愿,可以。
但請不要抱怨;
如果你做不到,沒問題。
但請不要轉(zhuǎn)移責任給他人。
另外,還有一個叫九格的男生,一直在說自己的戀愛失敗。
他第一個愛上的人,是一個有夫之婦,還大自己8歲;
第二個也是有男友的女人,大他5歲;
目前正在交往的,還是有家庭的女人。
他說,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童年時父母爭吵太多,母親一直是個受害者,他看不了母親受苦,想保護她,愛她。
長大之后,他也愛上了許多面容悲苦、已經(jīng)有了男人的女人。
童年時與父母的關系模式,自然會影響成年后自己的擇偶。
這毋庸置疑。
童年時父母不和,長大后我們的親密關系也可能難以幸福。
這也有很多案例。
只是,強調(diào)“被影響”,會使一個人忘記一件事:成長。
你要從“被影響”,走到“自我影響”,人才算是一步步地走出童年。
否則,一生都是巨嬰,一生都困在父母的陰影下,無法開始自己的命運。
近些年來,原生家庭這個概念被反復地使用,已經(jīng)到了過分的程度。
我失敗,可以推卸到原生家庭身上;
我騷浪賤,可以聲討原生家庭的教育;
我土挫窮,可以困在原地,叉著腰,戳著手指,一聲接一聲地罵原生家庭。
這個借口是萬能的。
因為父母總有過錯,而你,總有辦法找到他們的不足。
但我們忘記了:
天下沒有完美的個體,也沒有完美的父母。
我有一個同學,很漂亮,家境也富有,父母又是公務員+高知,很有學識,也很有教養(yǎng)。
她小小年紀,就學得了一手好鋼琴,成績又是班里數(shù)一數(shù)二。
無數(shù)男生都在暗戀她。
各種典禮上,她都是最耀眼的那一個。
有一回,我跟著她回家,看到她的父母彬彬有禮,家里溫和安寧,心里羨慕得不得了。
我一直以為,她就是公主,也是我目力所及的范圍中,最幸福的孩子。
但沒想到,高三那年,她再也不愿意上學。
她關上自己的房門,用剪刀戳自己的手腕,鮮血淋漓,觸目驚心。
我們聽說了這個消息,一個個都不敢相信。
很久以后,我在微信上見到她,問起這件事,她說了一句: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不幸……
是啊,正如你和我不是完美的,每個家庭不可能完美,每對父母也不可能完美。
知道了這一點,或許,我們都能放下一點點,對父母的苛求。
要知道,他們也是人。
是人,就會有過錯;
是人,就不會像一本育兒大辭典一樣,100%正確地、毫無謬誤地對待你。
他們會有自己的局限,也會有自己的僵局。
他們努力破局的樣子,我們看不到。
記得我25歲生日那天,我長年暴戾的父親,在我點燃蠟燭后,忽然說:請原諒我沒有辦法給你更好的生活。
我當時就怔住了。
他是一個農(nóng)民。
未曾受過教育,未曾有過闊綽的家庭,也沒有溫柔的環(huán)境,令他無憂無慮地成長。
他必須豎起戰(zhàn)旗,穿上盔甲,提起長矛,在蠻荒又赤貧的世界里,去拼,去斗,去搶。
所以,他一身戾氣。
所以,他滿心悲苦。
那時我就想,哪怕從今往后,即便父母再有不好,我也要記得,他們已經(jīng)給了我能力范圍之內(nèi)最好的愛。
從此往后,我的生活,我自己爭??;
我的愛,我自己追尋;
我的收獲,我自己栽。
一個人25歲之前,是父母給的。
25歲之后,是自己給的。
如果你工作不順,請開始低下頭,看看自己,還有哪些漏洞,哪些不足。
如果你無法處理好關系,請睜大眼睛,看看自己的內(nèi)心,藏著什么恐懼,躲著什么不安。
但你不要回頭。
你要向未知的前方,抬起頭,努力發(fā)問:我想做什么?我能做什么?我可以做到什么?
然后去做!
那天,在那個討論原生家庭的群里,一個教育專家在看了眾人的傾訴后,說:
責備父母,會讓我們感到舒服。
因為這些責備和埋怨,可以把我們的問題合理化,把責任都算到父母頭上。
有的人堅持不肯原諒和接納父母,本質(zhì)上只是為了可以讓自己繼續(xù)扮演受害者的角色。
但我們一定要記得:
任何人都是受害者。
因為,每個人都會受傷,每個人都會遭遇不幸。
任何人都不是受害者。
因為,當你成年以后,你就能自我負責,你就能扛起自己的命運。
去年的時候,認識了一個遼寧的寫手,他也是出身于底層,從小被父母暴揍。
是那種狠毒的、不顧一切的、毫無道理地打。
打得他身上常年青一塊紫一塊。
后來,他明顯感到自己的暴力傾向。
念小學和初中時,他一直是學校的刺兒頭,從鎮(zhèn)東頭打到鎮(zhèn)西頭,從高年級打到低年級。
在交往第一個女朋友時,他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會無法自控地動手。
女友堅決地離開。
等到他學習了大量心理學和教育學之后,他看到了自己的問題:父母的暴力,導致他也習慣了以暴力來表達。父母的殘酷,導致他也不知不覺地嗜血陰狠。
他無法追回去,聲討父母,控訴父母,說自己的不幸全都是父母的責任。
傷害已經(jīng)造成,已經(jīng)不可更改。
能改變的,只有讓自己,不要延續(xù)父母的錯誤,傳承在兒女的身上。
他對自己說:輪回必須從我身上斬斷。
2014年,他的女兒出生。
他抱著那個小小的、軟軟的天使,和妻子說:我們唯一不能更改的共識是,不能打孩子,不要將我們的情緒發(fā)泄在她身上……
他們在努力地做。
哪怕焦慮失控時,他也會深呼吸,告訴自己:不要打罵孩子。我知道這是錯的,那么,我就要讓錯誤到此為止。
這是一條很漫長的路。
但是,沒有關系,每一種反思,都是一種療愈。
每一步前行,都是一場修行。
終有一天,當我們回頭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當你走過長路,舊我漸隱,戾氣漸褪,你慈悲柔軟,成為全新的人。
而這,就是成長。
作 者 介 紹
作者: 周沖,2015年離開體制,放棄公職,從事自由寫作。新書《我更喜歡努力的自己》正在熱賣中。本文經(jīng)授權轉(zhuǎn)自微信公眾號“周沖的影像聲色”(fuck_your_dick),這是一個文藝而理性的公眾號,以文藝的筆調(diào),以理性的思維,剖析人間事與人間情。
?